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9-26 09:39:56 热度:1110
——记全国优秀医院院长、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院长王德江
文/吴国有
医院外景图。
2009年刚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德江出任瓦房店市中心医院院长。历经1400多个日落星隐,他和一班人率领千余名职工,在医改进程中乘势而上,在创新中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末,与2008年相比,医院年门、急诊量由253750人次增加到364483人次,增长了43.6%;年手术量由5130例增加到9133例,增长了56.11%;床位使用率由95.39%增长到105.48%;床位周转次数由34.6%增长到36.47%;编制床位由450张增加到800张;开放床位由541张增加到1096张,增加了102.58%;医院固定资产总值由1.04亿元增长到3.56亿元,增长了2.42倍。医院建成了辽宁省县级医院首家数字信息化医院,连续三届被评选为全国百强县级医院,并跨入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的行列。院长王德江相继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医院院长”和“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并荣任中国医院协会县(市)医院管理分会常务委员。
以新机制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王德江深知,要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要创建便民、惠新的管理机制,促进医院跨越式快速发展。2009年上半年,他和院班子制订和实施了“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的管理模式,以“抓安全、抓服务、抓规范、抓协作、抓效能”和“工作检查、隐患自查、跟踪督查、资产核查、开展互查”的“五抓五查”为抓手,加强了医院核心制度的全面落实和执行力度。医院制订的规范化的9大部门、693项工作制度、212项岗位职责得到了全面实施。
接着,王德江带领一班人创造性地开展了以“管理领先,服务兴院”为主题的“放心满意科室”创建活动,确立了“以强化管理,提升医院品质;以强调服务,打造医院品牌”的办院模式,和“以科主任为核心的基层科室领导班子建设”的管理模式,以科室为重心,推动全院形成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新局面。为方便患者就医,医院修建了拥有259个车位的患者停车场,先后修缮和扩建了宾馆式内外科综合病房,即将投入使用的76000平方米门诊综合楼,在极大改善患者就医环境的同时,开放床位将达到1600张,彻底解决患者“住院难”的医疗瓶颈。
为了实现“让群众就近就地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这一管理理念,王德江带领一班人主动适应需求,细化专科建设。4年多来,医院增加了12个内外科病房科室,全院形成了31个临床科室(病房)、29个门诊诊室、14个医技科室、1个急救中心下设6个急救分站。他和一班人充分发挥普外科、骨外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等6个大连市二级医学重点学科的带动作用,将医院的12个内外科室,打造成为医院的重点学科。
王德江以“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理念为引领,4年多来不惜重金投入,将医疗、护理骨干选派到京、津、沪和沈阳、大连等大医院对口培训进修和到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参加国际间的学术活动;在院内组织了16次全国和省、大连市级专业学术研讨活动;在院内建立了辽宁医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培训基地,使医护人员就地得到了国内外新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医院在辽南地区独家买断了24小时医学频道,建立了医学数字图书馆,为医护人员搭建起随时随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平台。
春雨无声育新枝。4年多来,医院每年都有百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开展院内新技术155项,有49项填补瓦房店地区医疗空白,10项新技术分获大连市和瓦房店市科技进步奖,5项获国家级、大连市级科研课题项目,3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医院高级职称医务人员由2008年的75人增加到现在的170人。
2010年,王德江带领一班人高屋建瓴地作出了建设“数字信息化医院”的决策。医院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从当年11月22日数字信息化网络正式启动开始,结束了多年来困扰患者就医“三长一短”的状况,使王德江提出的“人本医疗”理念在医疗实践中得到了飞跃式的实现。在将医护人员从繁杂的书写冗务中解救出来的同时,实现了“把时间还给病人”。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医院实现了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管理,成为原卫生部全国百家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试点单位之一,病理远程会诊室也成为原卫生部全国60家试点单位之一。医院同北京、沈阳、大连等城市知名大医院建成了医疗诊断、病理诊断、医学影像诊断三大远程会诊体系,实现了患者就近就地享受国内高水平医疗服务。
在勇于担当中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
2011年3月中旬,瓦房店市中心医院首次派出由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赴“非洲光明行”医疗队,代表中国狮子联会大连(382区)服务队,在几内亚创下了四昼夜成功为189名非洲朋友“重见光明”的奇迹。
如同关注“病情”更重的“病人”一样,王德江在注重基层公立医院管理效益的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公立医院的职责;在彰显公益中植下职工心中的“济世”的大医理念。
2010年5月5日,“瓦房店市中心医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王德江等领导班子成员为130名青年志愿者逐一郑重地佩戴徽章,从此拉开了医院有组织、有章程、有制度的在院内和社会开展志愿服务的序幕。医院志愿者们深入社区、乡镇,为群众送医、送药、送健康,长年开展各类主题的健康宣教活动;深入敬老院、空巢老人家中,为他们送去温暖,提供服务。4年多来,医院的志愿者服务队为社会提供免费服务3000多人次。
为了充分利用医院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挥县域龙头和医疗中心的作用,更好地为农村患者诊病治疗,王德江亲自到乡镇卫生院考察,先后与8所乡镇卫生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将乡镇卫生院纳入医院的管理范畴。医院举办了乡镇卫生院院长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各类人才200余人。医院选派管理骨干、医疗专家参与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指导乡镇卫生院手术200余例,并与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既提高了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又使患者就近、就地享受县级中心医院的专家服务。医院在乡镇建立了6个急救分站,农村急救半径缩小到15~20公里。4年来,医院急救车免费接运患者18000人次,救治“三无”患者300余人次,减免医疗费用近300万元。
为了做好全民健康教育,4年来王德江实施了社会健康教育的系列工程。医院创办了以“引领健康生活,指导科学就医,普及全民健康”为主旨的医院月刊《新视窗》和医院网站,编辑出版了15万字的载有大量健康常识的《百姓就医指南》,免费发放到全市50万户城乡居民家里;医院编辑出版的9万册《应急自救与互救常识》,免费发放到全市中小学生手中。医院还与当地新闻媒体合作,在报纸和电视台开办了健康宣教栏目,在全市城乡形成了健康教育常态化的覆盖。
在文化建设中积淀可持续发展动力
“患者就医的感受,是检验医疗服务的标尺;感动患者,又是医院培育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王德江把打造医院文化作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上任伊始,王德江便从医院60年发展历程中凝练出“戎志、厚德、精医、济世”的医院精神和“生命至上,仁爱至真”的服务理念,他不但将其刻在医院庭院中的巨型石碑上,更是倾力将其融入千余名职工的心灵中。医院组织了为期10个月,具有丰富内涵和教化功能的30多项院庆系列活动;评选出医院60年“十大感动人物”和“十大优秀人物”;创办院刊《新视窗》和医院网站;组织职工撰写《一家医院的故事》;展示医院技术成果的《瓦房店市中心医院技术成果荟萃》画册、《年鉴》等;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医院首届文化艺术节”活动。千余名职工踊跃参与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精神上的“大餐”,凝聚了医院的正能量。
王德江将“未来的竞争,不是专业能力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这一理念灌输给职工。十几年如一日将周六定为“学习日”的他,在全院倡导并发起了“读好书”活动;医院向每个职工赠送载有医院核心制度的《医生日记》、《护士日记》,医院开通的24小时医学频道和电子图书馆,为职工创造了优越的学习条件。
医院以文化引领管理,在管理中体现医院文化,正是王德江的这一理念,使医院文化成为医院跨越式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活动中,在王德江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各科室根据业务特点,确定了不同的服务理念,创造出关爱患者的服务举措:妇产科的“新妈妈课堂”,内分泌科的“一对一”糖尿病小课堂,眼科的“体验式”服务……创新之花竞相绽放,使医院整体上呈现出崭新局面。
正是在医院浓郁的文化氛围中,2010年末,王德江亲自主持制订了这家公立医院第一个发展规划纲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晰地确定了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工作目标和重要指标以及保障措施等。这一发展纲要,凝聚了千余名职工的正能量,向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快速奋进。到2012年末,《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实现数字化医院”、“晋升三级医院”、“打造全省县级医院龙头地位”等目标均提前实现。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7-06
2025-07-04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20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