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产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产业资讯
南阳中药产业唱响仲景品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3-10-18 11:57:00 热度:939

  到2015年,河南省南阳市力争使医、药、养生旅游、养生保健、保健食品、中医药文化传媒等在内的“仲景健康”总产值达260亿元;到2020年,完成中药产业投资10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展至240万亩,总产量26万吨以上——
  中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落暮的朝阳产业”,河南省南阳市的中药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景被业内专家看好,资源环境、市场产业均具一定规模,至今南阳已成功举办十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通过医药节平台,联姻科研院所、联办生产加工企业,实行订单种植,加速了南阳中药材产业的种植、开发与研究,使南阳中医药产业逐步构建起了中医药诊疗、保健、教学、种植、加工、营销、科研、文化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根据《南阳中草药名典》记载,南阳有药用植物2027种,药用动物319种,药用矿物63种,其他类27种,共计2436种。目前南阳人工种植中药材的产量和面积也逐年扩大,中药材种植品种达150种,面积达190万亩,年产值50亿元。
  为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南阳市人民政府持续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致力于建设“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创新体系。该市成立了南阳中药材开发办公室和10余所中医药研究所,组织大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攻关。
  全市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迅猛发展,先后建成了南召辛夷、西峡山茱萸与天麻、桐柏桔梗、方城裕丹参和木瓜、邓州麦冬、镇平杜仲、唐河栀子、社旗板蓝根为主的十大中药材基地,目前全市规范化种植的中药材面积已有190万亩。西峡、内乡两个山茱萸基地、南阳白云山和记黄埔丹参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华丰中药材有限公司建设的裕丹参基地等4个中药材基地已获国家GAP认证,山茱萸、辛夷、裕丹参、唐半夏、桐桔梗已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西峡、内乡山茱萸基地被确认为全国首批8个中药材GAP示范基地之一。
  龙头企业蓬勃崛起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一批中药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据统计,目前全市现有中药企业13家,年产值近30亿元。龙头企业宛西制药建有河南省唯一的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河南、安徽、福建等地建立了六大中药材基地,生产车间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年产值16亿元,主导产品六味地黄丸全国市场销量第一,并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浓缩丸生产基地,连续多年被认定为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中国中药企业50强。
  为使中医药资源更好地造福于民,南阳市大力培育龙头组织,加快建设中药产业集群,推动产品加工增值,加快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西峡山萸肉基地以宛西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了30年不变的合同,使20万粮农变药农。方城裕丹参基地强力培育以裕丹参开发服务中心、华丰药业有限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与上海紫兴药业集团、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签订了裕丹参生产供应基地和供货购销合同。唐河栀子基地与北京中商集团公司达成协议,联合建立栀子色素加工厂。
  中药产业促进市域经济转型
  中药是一个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的大产业,南阳中医药产业有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有医圣张仲景这个世界唯一、南阳独有、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品牌,优势比较明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卫生厅以及国内的专家学者认为:南阳借助张仲景这一人文优势,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不仅可以弘扬张仲景医药文化思想,加速南阳中药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南阳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进而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市场活跃、文化丰富、人心凝聚、振兴南阳经济的良好效果。
  记者从《南阳市中医药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看到,到2015年,力争使医、药、养生旅游、养生保健、保健食品、中医药文化传媒等在内的“仲景健康”总产值达260亿元;到2020年,南阳计划完成中药产业投资10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展至240万亩,总产量26万吨以上。
  可以说,南阳中药产业目前已步入一个良性科学发展新空间,为南阳加快市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一个新机遇,我们期待着南阳中药产业迎来更加蓬勃发展的春天,期待“中国南阳·健康之都”的梦想早日成真。(刁良梓)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