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1-11 21:29:32 热度:767
近几年,海南省农垦那大医院迅速崛起,改变了海南西部医疗水平落后的形象,使300万海南西部人群受益,也使琼西医疗以此为新起点,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之路。10月初,记者来到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的海南省农垦那大医院,探寻到这家医院在陈贻平院长带领下走过的改革之路。
——记海南省儋州农垦那大医院院长陈贻平
本报记者 刘泽林
海南省农垦那大医院院长陈贻平。
陈贻平(左一)下乡为基层群众义诊。
为琼西医疗长期低水平徘徊“融冰”
儋州市是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其医疗辐射海南西部地区包括儋州、东方、白沙、昌江、琼中、临高、澄迈七市县,涉及人口近300万,琼西医疗水平一直落后于海南东部。
农垦那大医院是海南省农垦总局兴办的公立医院,是海南最早的综合性医院之一,有50年多年的建院史。2009年9月7日,从海南省农垦总医院党委书记调任农垦那大医院院长的陈贻平,面临着医院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匮乏、学科尴尬的处境。这一年,海南全省质量与服务300分评选活动中,该院在二级医院综合排名仅名列第八位。在海南农垦移交地方的形势下,没有政府投资渠道,企业投入严重不足,职工们对医院的前途充满了顾虑,人才队伍不稳定,一些学科带头人纷纷离开医院。
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和种种不利的局面,陈贻平带领全院职工,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历经四年,医院整体规模、服务质量、技术实力、人才建设、硬件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医院总资产1.6亿元,固定资产0.88亿元。截止2012年12月31日,医院总资产增加到2.9亿元,固定资产增加到1.41亿元;2009年,医院门急诊量25万人次,2012年超过47万人次,增长88%。2008年住院病人1.2万人次,2012年出院病人2.8万人次,增长133%。医院临床科室从2008年的11个增加到目前的16个,拥有主任医师20名,副主任医师71名,硕士12名。2011年,在海南省卫生厅“三好一满意”活动评比中,农垦那大医院综合成绩在全省二级医院中名列前茅。2012年医院被原卫生部医院管理司与健康报社授予“医院改革创新奖”。
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
农垦那大医院把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医院基础工作,提出以“打造平台、提供机会、体现价值、安居乐业”作为医院发展的人才战略。
儋州不是省会城市,不是热点旅游城市,引进人才不易。为了吸引人才来到儋州,陈贻平开出了优厚的条件,给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开出的条件是安家费10万元,装修费2万元,服务满5年给一套130平方米的住房。给副主任医师开出的条件是安家费8万元,装修费2万元,服务满8年给一套130平方米住房。此外,还另行制定了其他配套政策,包括安排家属和子女入学等。2009年至今,医院先后以特聘、调入等方式引进高技术人才10名,这些人才迅速成为医院开展高端技术的中流砥柱,一些新技术、新项目相继开展,迅速改变了海南西部就医状况,也减轻了省会城市大医院就医压力。
以往,儋州市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都要被送到海口治疗。这一疾病最佳抢救时间是90分种,而海口到儋州的车程最快也要在2小时左右。这意味着儋州急性心梗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陈贻平特意从“珠三角”三甲医院引进了专家刘文举担任农垦那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提升了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含金量。
2010年5月,农垦那大医院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引进吴进盛组建肿瘤内科,并担任学科带头人。今天,农垦那大医院的肿瘤内科学科已确立了海南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还被原卫生部命名为“全国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
2010年6月,陈贻平主持在农垦那大医院成立了独立的重症医学科,目前重症病床增建至32张,提高危急重症患者救治能力,留住了一大批重症病人。
与肿瘤内科、重症医学科一样,按照“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思路,农垦那大医院精心打造了一批在海南西部有地位、儋州市内有优势的专业学科,先后成立了骨科、体检中心、感染科、肿瘤内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该院血液透析科、新生儿科、生理和心理中心还被海南省卫生厅评为省重点扶持/特色专科。专业的治疗和相对便宜的费用,使许多癌症病人选择了在农垦那大医院治疗。
农垦那大医院还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医院根据全院学科发展要求邀请上级医院和定点帮扶医院专家到院讲学,每年组织中层领导干部到国内、港澳各地区学习考察。2012年12月,该院被海南省卫生厅评为“海南省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工作先进集体”。四年来,医院不但没有再发生人才外流,反而出现人才回流。
面向未来,陈贻平还打算在巩固、发展现有学科的同时,根据儋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医疗要求,在医院重点建设心脏外科、放疗科、内分泌科、眼科中心等学科,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医院
把一个海南省内区域性的医院建设成高水平的现代化医院,陈贻平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努力。
四年来,农垦那大医院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医疗设施,通过融资租赁、自筹资金等方式,筹措资金8000万元更新购置一批医疗设备,如GE64排128层CT、GE1.5TMR、飞利浦数字血管造影机(大C臂),瓦里安直线加速器,GEVvivi7心脏彩超、GE数字钼钯乳腺机等一大批高精尖医疗设备。目前医院拥有10万以上医疗设备100多台(套)。此外,医院还投入400多万元建设信息系统,以此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
在硬件设施得到改善的同时,医院不断加大内涵建设力度,修订完善制定了《海南省农垦那大医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患者评估管理制度》及《新技术、新项目审批程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细则(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该院医务科、质控科每周都要不定时下到各临床科室,检查核心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采取实地查阅病历和通过网络直接查阅病历等方法,对病历进行检查监督,对存在的问题,逐份地给责任医生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改正,并在质控简报上公布结果。对新入院、病危、病重、诊断不清、疑难杂症等重点病人,医院加强了监控措施,不遗漏一位病人,确保为病人提供连续、全程的医疗护理服务。
为了限制医生开“大处方”,农垦那大医院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并规定药师的调剂权限,对药占比超标的科室,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2012年,全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控制在40%左右。为了有效防止不合理检查、治疗、用药、收费行为,医院对所有的临床科室的药品占总医药费用比例、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总费用三项指标进行控制,合理降低了药品收入在整个医药收入中的比重。
用优质服务拉近医患距离
农垦那大医院用优质服务拉近了医院和患者的距离。
该院率先在海南西部启用了门诊“一卡通”管理信息系统,患者凭卡挂号、排队候诊、交费、取药等,明显缩短各环节的处置时间。考虑上午就诊病人较多,且多为远路病人,医院特意将门诊、医技科室每天上午上班时间由原来的7:30~11:30调整为7:30~12:00。目前,医院实行无节假日门诊,功能科、放射科还开展不间断检查,使远道而来的病人可以及时得到诊治和服务。
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农垦那大医院引进病人参与机制,通过向住院病人发放意见调查表的形式,评选出“病人最满意的医生和护士”,病人的满意程度成为医护人员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风向标”。医院还在护理人员中开展“星级”护士评选活动,由科主任、医生、护士、病人打分评定“星级”护士,按所评的等级给予奖励,促进了护理质量提高,使医患关系更加健康和谐。在双休日及节日期间,医院开放所有科室,确保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的患者能及时检查。
一些小的设计,也体现了这家医院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良苦用心,比如在候诊区设有候诊椅方便患者候诊,在候诊区使用电子呼叫候诊系统提醒患者适时就诊对危急重症患者实行全程导诊,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简化就医手续等,为患者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2011年6月,农垦那大医院成立了客服中心,开展24小时服务,对每一例出院患者、手术患者进行就医回访,并对门诊就诊患者、住院患者进行现场随访。客服中心公布投诉电话,请住院患者在出院时对每位经治医师进行服务、质量、医德的量化考核打分。客户服务中心对内起到监督、检查和协调的作用,对外又充分发挥了“桥梁式”的沟通作用,使医院的各项服务工作进一步标准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医院所实行的多项改革措施也因此得到顺利开展。目前,客服中心已成为海南全省卫生系统提供优质服务的一个亮点。
农垦那大医院的优质服务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在2010年海南省 “质量与服务300分”评比中,该院在全省二级医院中夺得第一名。2011年,在海南省卫生厅委托10多家媒体举行的“三好一满意活动”调查评比中,该院名列全省二级医院前茅。
改革,为琼西医疗开辟了广阔的未来之路。2013年2月5日,农垦那大医院被海南省卫生厅正式批准为三级综合医院,从而结束了海南西部没有三级医院的历史。目前,陈贻平正在带领农垦那大医院,努力向“三甲医院”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7-06
2025-07-04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20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