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5-04-30 08:24:30 热度:1249
涂拥军
目前,村医队伍存在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情况。湖北省保康县有257个行政村,共设299个村卫生室,注册在岗的村医有444人。所有村医中,60岁以上的有88人,约占20%;30岁以下的有10人,仅占2%。而且,年龄最大的村医71岁,年龄最小的27岁。
经过深入了解,造成村医“青黄不接”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身份原因。上世纪80年代前,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虽说是编外人员,但吃的是“公”饭。90年代后,随着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村医独立行医,自负盈亏。没有了“身份”,一些村医选择改行。
二是培养缺失。上世纪90年代前,各县大多自办卫生学校,培养辖区内的卫生专业人才,很多老村医便来自于卫校。而后,随着卫生教育资源整合,县级卫校面临招生难、师资和经费短缺等问题,大多数县办卫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三是村医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没有吸引力。近年来,虽然各地都加强了村卫生室建设,但村医工作环境仍然较差,待遇低的现象更是普遍。一直以来,子承父业都是村医的主要来源,但现在许多村医不愿让子女接自己的班,即使一些村医的子女学了医疗专业,也都会想方设法进入乡镇卫生院或大医院工作。还有部分农村青年从医药卫生学校毕业后,认为回村卫生室工作没面子,宁可舍弃所学专业去外地公司、厂矿打工,也不愿到村卫生室就业。
如何破解村卫生室后继乏人的难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用人、选人环节,给合格村医一个身份认同。其次要给村医搭建良好的平台,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同时,要完善村医培训和帮带制度。(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08
2025-05-07
2025-05-03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