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5-05-04 22:15:12 热度:37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田晓航)5日将迎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中医专家提示,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降雨增多,湿热之气渐盛,此时养生防病应顺应“春夏养阳”的原则,重在养护心脾、清热祛湿、调和气血。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崔云介绍,根据中医理论,湿热天气可导致人体内外湿邪与热邪交织,易引发湿热咳嗽、暑湿感冒等呼吸系统健康问题;湿热天气还易出现外湿困脾,导致脾失健运,脾胃功能受损,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大便黏滞等现象;湿热体质者此时更易受外界环境湿热影响,面部出油长痘、大便黏滞等症状加重。
“立夏时节饮食宜‘清补为主,兼顾祛湿’。”崔云说,这一时期可适当食用乌梅、山楂等酸味食物以敛汗生津,适当食用苦瓜、莲子等苦味食物以清心火;可多食新鲜的蔬菜等食物,少食油腻辛辣,减轻脾胃负担;湿热渐重时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茯苓、山药等健脾利湿之品;还应避免过量饮用冷饮、冰品,以免损伤脾阳,引发腹泻等情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治医师范艺龄说,立夏节气还应夜卧早起,午间小憩以养心气;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平和心态,可静坐、听舒缓音乐以“静心”;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运动,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阳气。
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这一时节还可居家采用中医外治方法进行保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张晓天介绍,每日晨起以掌心轻轻空叩膻中穴5分钟,可化解郁热内蕴导致的心烦失眠;仰卧屈膝,双掌交叠顺时针环形推揉腹部,自剑突至耻骨为一遍,每日操作49遍,可破除春末积聚的湿浊,防治口黏纳呆、排便黏腻等脾虚湿困早期征兆。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04
2025-04-28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19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