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腰背疼痛僵硬可能得看风湿科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3-07-06 15:50:34 热度:944

    诊室故事
    前些日子,家在外地的王先生来北京看病,40多岁的他已经有些驼背。他说在他20来岁的时候,就常觉得腰背痛,当时没在意,以为是干活儿累的。后来去当地的医院看,医生诊断其为腰肌劳损,只让他注意休息。直到8年前,王先生明显感觉下背部和臀部疼痛、有种僵直的感觉。他辗转多次,最后才来到风湿免疫科,结果他被诊断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也简称“强直”),但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医生点评
    症状可先出现在眼部
    在患病初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能会经常感觉下背部和臀部疼痛,严重时伴有僵硬感。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和僵直的感觉可蔓延至其他关节,如上背、肩部、胸部、髋部、膝部和脚踝等。
    另外炎症还可能影响到眼部,出现眼睛疼痛、发红、怕光、流泪等。炎症也可影响到心脏和血管,甚至肺部。如果病情长期得不到控制,患者可能出现脊背僵硬不能弯腰、弯腰驼背畸形、行走或站立困难、呼吸困难等,导致残疾。
    吴大夫强调,强直性脊柱炎非常复杂。有的患者其他关节部位的症状可能先于下背部和臀部出现,有的患者可能以眼部症状为最先表现,每位患者的病情发展都不太一样,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周杰伦是“强直”患者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吴庆军大夫说,强直性脊柱炎,顾名思义,是一种腰背部疼痛并伴有僵硬的脊柱关节炎病,病人到了晚期常常是脊背僵硬不能弯腰。此病多发于15至30岁的青年男性且症状较重,女性症状相对较轻。大部分的强直患者在青年时就发病,但往往容易误诊,一有腰疼背疼人们就习惯性的去看骨科,或者推拿按摩,很少会想到去风湿免疫科看看。
    强直性脊柱炎并不那么可怕,台湾著名歌手周杰伦就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但他发现得早且一直坚持治疗,现在照样演唱拍戏。这种病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只要坚持正确用药,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残疾。
    “强直”VS普通腰背关节疼痛
    运动有助延缓病情
    与普通腰背部关节疼痛不一样的是,这种疼痛和僵硬感在早晨起床时和休息后尤其明显,而活动后可减轻。因此,如果有类似症状,应该考虑去风湿免疫科看看。
    运动有助延缓病情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药有非甾体抗炎药、传统抗风湿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吴庆军大夫说,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如益赛普是目前治疗该病较有效的药物,副作用比传统药物少。早期使用可达到缓解疼痛、控制病情进展和减少残疾的目的。
    同时他强调,适当的运动对患者来说尤为重要。运动可以帮助延缓疾病进展,预防畸形发生。特别是在疾病平稳期,切不可因轻微不适而卧床不起、不愿活动,这样只能使病情进展加快。
    ■建议:患者做一些强度较小的运动操、游泳或瑜伽等。但要避免过度剧烈运动,以防损伤脊柱关节、加速病情恶化。
    小贴士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日常护理
    1、随时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造成脊柱变形。
    2、避免同一姿势太久,随时随地、尽可能地伸展或移动自己的关节。
    3、选择一把合适的椅子,具有坚固的椅垫,且靠背要直,最好超过头部。避免较矮的、软软的椅子。
    4、床要坚固,不要下陷也不要太硬。枕头以羽毛枕为佳,可以随着各种姿势调整。
    5、冲热水澡或者热敷,可以帮助缓解关节痛。
    6、避免使用束腰和支架,因为会使脊柱难以活动。
    7、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
    链接
    “强直”与遗传有关
    目前,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明确。但多数专家认为它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引发的炎症相关,且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吴庆军大夫说,一些人携带某种特定的基因,但之前都没表现出来。可能因为一次感冒或者肠胃炎,将这种致病基因诱发,使其患病。所以,如果发现家族中,尤其是男性有患这种病的,就应该特别注意。也可询问家里长辈中有无早年就驼背的人。
    名词解释
    强直性脊柱炎
    英文简称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脊柱强直。徐瑶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