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5-02-11 13:27:10 热度:871
本报讯 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鲁永鲜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领衔完成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历时10余年,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中国女性尿失禁的发病率及高危因素;创新性地开展了系列盆腔重建手术,首次在国内提出并建立了中国内地人群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问卷验证的规范程序,并对手术效果进行主观症状量化评价。该研究日前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是一系列以压力性尿失禁和子宫脱垂等盆底器官膨出为代表的盆底损伤与缺陷性疾病,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女性盆腔医学作为一个新兴亚学科,90年代在国外迅速兴起并受到普遍关注。鲁永鲜、朱兰带领的团队从本世纪初开始,选择全国6大地区12个调查点,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3万名20~99岁女性进行了尿失禁流行病学调查,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患病率,分别为30.9%、18.9%、2.6%和9.4%。初步阐明了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为我国妇科泌尿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数据和理论依据。
传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以手术切除和解剖修复为主,远期复发率高达20%~50%,且会导致部分功能丧失。鲁永鲜等在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总结大量临床病例的基础上,提出变单纯切除为修复重建的新理念,创新性地开展了经阴道无张力吊带、阴道旁修补、骶棘韧带固定、高位骶韧带悬吊、骶骨阴道缝合、阴道封闭、聚丙烯网片加固等系列盆腔重建手术,使盆腔功能尽可能得以保留或修复。对2550例患者术后的随访显示,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复发率大大降低,主、客观成功率达到95%~99%,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长期以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均立足于单纯自体组织的修复和医生观点的“客观治愈率”,未充分考虑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如患者的排尿、排便功能以及性功能等。近10年国际陆续研发出了数种量化上述功能症状的有效调查问卷,也在国内首次对国际通用的主观症状调查问卷工具进行了中文验证,提出并建立了中国内地人群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问卷验证的规范程序,开展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术前、术后主观症状的问卷调查,手术后的主观症状得到客观量化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由立足于客观检查和医生观点的“客观治愈率”向关注患者术后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的“主观治愈率”转变。(张献怀)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5
2025-05-04
2025-04-28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