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乡医沈富琼 心中有笔账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2-07-30 00:21:05 热度:1717

在海拔4000多米高原上呵护3000余名群众健康


本报记者 李凯旋


1659038391496_1.jpg


  打包好药品和食物,沈富琼(见图,罗文婕摄)天还没亮就出了门。骑摩托车一个多小时后,她找到一处平整的地方停车,然后再爬山路前往牧民家。最远的一户住在海拔5000米的山区,她需要走一整天……


  来到四川省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13年,沈富琼的出诊足迹遍布每座雪山、每片草原。翻开卫生院的“健康档案”:常见慢性病患者一一备案,儿童疫苗接种情况全程可查,老年人自理情况、患病情况清晰具体……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她精心呵护着3000余名群众的健康。


  “越是艰苦的地方,人们越需要医生”


  2009年9月,在汽车上颠簸两天后,20岁的沈富琼终于来到了由两名医生和一排破旧木瓦房组成的麻邛乡卫生院。麻邛乡当时还未通水电,没有通信工具,沈富琼的宿舍还四处漏风。“报名‘三支一扶’计划时已有心理准备,看到这种条件还是感到震惊……”沈富琼说。


  “年轻、有文化,来这偏远地区图啥呢?”兽医麦朵拉姆是个热心人,在生活上照顾沈富琼不少;“越是艰苦的地方,人们越需要医生。”沈富琼请麦朵拉姆当翻译和向导,开始融入工作……


  “开药、输液容易,在简陋的条件下处理突发病情是难题。”一天晚上,沈富琼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是村民牛呷锯木时误伤了手臂。没有手术室,沈富琼在昏暗的手电光下穿针引线,有条不紊地将伤口缝合。手术顺利,沈富琼也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我一定能把大家的健康守护好。”


  沈富琼的从医经验日渐丰富,但她仍觉得有个问题没有解决:她从小接受汉语教育,每次面对说藏语的病人都得依靠翻译,和病人的沟通也很少。“好医生应该是大家的亲人。”沈富琼决定学好藏语。


  每天必须下乡巡诊,挤出时间来学习语言颇为不易,但沈富琼学得起劲。简单的词汇由麦朵拉姆教,艰深点的就对照教材学。她迫不及待地尝试与乡亲们用藏语交流,没多久就交到了不少朋友。


  又过半年,附近的村子邀请沈富琼参加“赛马节”。本性腼腆的沈富琼终于骑了马、跳起锅庄舞,饮着青稞酒大声唱起歌。篝火摇曳,被烘热的歌声与琼浆一同沁到心里,沈富琼感受到一股暖意,把人们联结起来,抵御着高原上的雨雪风霜……


  “麻邛乡的‘健康账’算明白了”


  “远牧区交通工具到不了,高原医生得有好脚力。”沈富琼步履轻盈,很快就把随行的记者甩在后面;行至半山腰,穿过成群的牦牛,牧民金巴的木屋出现在眼前……


  金巴已经87岁高龄,患有高血压、风湿等多种疾病,沈富琼定期与同事上门帮他检查身体、补充常用药,“药吃完前医生总能来,没有晚到过。”金巴笑着竖起大拇哥。


  麻邛乡海拔高、地域广,乡亲们又大多居住分散,疾病发作再就医容易贻误时机。沈富琼认为应建立覆盖全员的健康档案,对常见疾病早干预、早治疗。可想把麻邛乡每个人的情况摸清楚,难度不小。


  “深入最偏最远的地方,才能把工作做实。”2016年,沈富琼被提拔为麻邛乡卫生院院长,开始把设想变为现实。清晨背着食物和医疗用品出发,半夜回来是常事,有时遇上大雨冲毁道路,寻访一户人家要花10多个小时。


  连续走了38天,沈富琼和同事们行至麻邛乡每个角落,按户籍信息为每个居民检查身体,所有患病情况均记录在册。“麻邛乡的‘健康账’算明白了!”揉着肿了的腿,医生们骄傲地笑了……


  接着,医生们把一些高原常见病患者档案整理归类,沈富琼定期上门问诊,保证药品供应不遗漏、不断档。同时,乡亲们的健康监测也更及时、系统,病情加重能尽早发现、转入大医院接受治疗。“送药到家也是我们普及医学知识、讲解医疗政策的好机会,乡亲们听得很认真。”沈富琼告诉记者,主动上门体检的人越来越多了,“健康观念正在大家心中播种、扎根、发芽。”


  “我想发出更多光和热,照亮更多人”


  麻邛乡家家户户的情况沈富琼都门儿清,挂心事也越来越多……


  “医疗健康只是民生的一部分,通往幸福生活的路上还有不少坎呢。”改善居住环境、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沈富琼说,“我想发出更多光和热,照亮更多人”。2017年,她主动请缨兼任了麻邛乡安章村第一书记。


  安章村的聚居区有数百米海拔跨度,从前村里只有一条土路,交通十分不便。到任后,沈富琼成功把工程队领到了村里,修起绵延下山的水泥路。村中常年留有一条泥石流冲出的水沟,乡亲们多次受到二次灾害的威胁,沈富琼提议修筑防洪沟,再顺势铺设水管,不但危机解除,用水条件也明显改善。一桩桩实事办成,安章村的环境有了大变化。


  在村民各洛看来,沈富琼是个有点爱唠叨的书记:“爱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班,爱上门问家里营收情况。”各洛只养了十几头牦牛图个温饱,沈富琼带老牧民上门来劝:扩大养殖规模,放牧精力不多花,日子能更好。他半不情愿地尝试,发现果然如此。现在各洛有40多头牦牛,收入翻了几番,“试过才知道,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各洛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默默耕耘间,麻邛乡卫生院也迎来了更多年轻人,卫生院队伍已扩大到9人,其中还有3名00后。“沈院长的故事激励了我,我要成为像她一样的好医生。”20岁的泽仁拉姆说。


  “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沈富琼笑着说。阳光打在卫生院洁白的墙面上,温暖而明亮……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